语言选择
校园活动
【毓见】省骨干培训丨群英...10-28
【毓见】1金1银1铜丨2...10-28
【毓·青春】升旗仪式|消...10-21
【毓见】青年力量丨英语政...10-18
【毓·青春】行走的思政课10-17
【毓见】三连冠丨市中小学...09-29
【毓见】运动会|“毓”彩...09-24
【毓见】教学工作会议 _...09-15
【毓见】教师节特辑-_-...09-10
校园活动
【毓·文化】寒露丨蝉噤荷残秋意浓,白云红叶两悠悠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19-10-22 11:15 点击量:2283


图片18.jpg


袅袅凉风动

凄凄寒露零

这是二十四节气中******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意味着全国大部地区热冷交替季节的来临,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。


 图片19.jpg


    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”寒露是深秋的节令,在二十四节气中***早出现“寒”字。每年阳历的10月8日或9日,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,即为寒露节气。

    “九月寒露白,六关秋草黄。”《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2018年10月8日16时15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。此时节,西风飒飒,秋雨潇潇,落英满地,鸿雁南迁,枫叶火红,菊花开放。


寒露●气候

图片20.jpg 

 

      我国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
     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第三候的“菊始黄华”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
      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个节气,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,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。寒露节气后,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,气温的变化特别明显,温度下降8℃、10℃都比较常见。这一时节,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℃,长江沿岸地区******气温可降至10℃以下。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,候均温普遍低于10℃。即寒露时节,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,东北进入深秋,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。

寒露●农业


   “黄烟花生也该收,起捕成鱼采藕芡。大豆收割寒露天,石榴山楂摘下来。”

图片21.jpg 

 

       寒露正值晚稻抽穗灌浆期,要继续加强田间管理,做到浅水勤灌,干干湿湿,以湿为主,切忌后期断水过早。

       此时,北方正值玉米丰收,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。霜降前后,玉米收获,过冬小麦种植完成。

果蔬方面,寒露时节,秋高气爽,有利于秋季蔬菜生长,是冬春棚菜地力培育和育苗有利时期。因此在蔬菜农事方面要加强田间管理、培育地力、进行大棚的更新和维修、进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工作。

寒露●文化

图片22.jpg 

1.秋边钓

     寒露时节是钓鱼的好时节。在我国南方,寒露时节告别炎热,阳光和煦,正是出游赏花、钓鱼的好时节。由于气温下降迅速,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,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,所以有“秋钓边”之说。

图片23.jpg 

 

2.品肥蟹

      寒露前后,虾蟹繁多。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。俗话说:“寒露发脚,霜降捉着,西风响,蟹脚痒。”此时雌蟹卵满、黄膏丰腴,正是吃母蟹的******季节。所以,寒露节后,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。

图片24.jpg 

 

3.观红叶

      寒露时节,秋风飒飒,黄栌叶红。此阶段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。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,漫山红叶如霞似锦、如诗如画。爬香山观红叶,此活动很早已成为北京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秋游的重头戏。

 

寒露●诗词

图片25.jpg 

 

《木芙蓉》

[唐]韩愈

新开寒露丛,远比水间红。

艳色宁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

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

愿得勤来看,无令便逐风。

 

 图片26.jpg

《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》

[唐]戴察

萧疏桐叶上,月白露初团。

滴沥清光满,荧煌素彩寒。

风摇愁玉坠,枝动惜珠干。

气冷疑秋晚,声微觉夜阑。

凝空流欲遍,润物净宜看。

莫厌窥临倦,将晞聚更难。


  图片27.jpg

 

《池 上》

[唐]白居易

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

兰衰花始白,荷破叶犹青。

独立栖沙鹤,双飞照水萤。

若为寥落境,仍值酒初醒。

 

 寒露●生活

 

 图片28.jpg


       进入寒露后,大家应根据天气及时添衣御寒,尤其是足部保暖。此时秋燥也重,要多喝水,尤其是蜂蜜水,可起到润肺、养肺的作用。多吃些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,如梨、柿、柑橘、香蕉等,可生津止渴、润肺清心、利肠解毒。保证睡眠充足,注意劳逸结合,保持精力充沛。


图片29.jpg

 



分享到:
0

友情链接: ******教育部   |   人民教育出版社   |  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   |   吉林市教育信息网   |   吉林市人社局   |   
地址:松江中路101号    联系电话:0432-64833505    传真:0432-64833505
关注我们
吉ICP备06002830号     版权所有:吉林毓文中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