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选择
校园活动
【毓见】省骨干培训丨群英...10-28
【毓见】1金1银1铜丨2...10-28
【毓·青春】升旗仪式|消...10-21
【毓见】青年力量丨英语政...10-18
【毓·青春】行走的思政课10-17
【毓见】三连冠丨市中小学...09-29
【毓见】运动会|“毓”彩...09-24
【毓见】教学工作会议 _...09-15
【毓见】教师节特辑-_-...09-10
时事毓报
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18-08-17 13:59 点击量:3230

      吉林毓文中学 8月17日

      在我国,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,天气温暖,草木飘香,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,也有人称之为“乞巧节”或“女儿节”,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******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,也是过去姑娘们***为重视的日子。

      在晴朗的夏秋之夜,天上繁星闪耀,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,争河的东西两岸,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,隔河相望,遥遥相对,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。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29.png

      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,是民间的习俗,相传,在每年的这个夜晚,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、心灵手巧的仙女,凡间的妇女便在这******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,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,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。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199.png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203.png

      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,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,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。

      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,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,摆上时令瓜果,朝天祭拜,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,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,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。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,所以,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,夜静人深时刻,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。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525.png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527.png


关于“七夕情人节的来历”:


      七夕乞巧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***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的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,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,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,代代延续。

      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相当隆重,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宋罗烨、金盈之辑《醉翁谈录》说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在这里,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,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,乞巧市上车水马龙、人流如潮,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、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,车马难行,观其风情,似乎不亚于***盛大的节日--春节,说明乞巧节是古人***为喜欢的节日之一。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967.png

七夕节诗词

鹊桥仙

作者:秦观 (宋)

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

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

便胜却、人间无数。柔情似水,

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

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、朝朝暮暮



乞巧

作者:林杰 (唐)

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

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
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1068.png


《菩萨蛮·七夕》

宋代陈师道

东飞乌鹊西飞燕。盈盈一水经年见。急雨洗香车。天回河汉斜。 

离愁千载上。相远长相望。终不似人间。回头万里山。



《鹊桥仙·七夕》

宋代范成大

双星良夜,耕慵织懒,

应被群仙相妒。

娟娟月姊满眉颦,

更无奈、风姨吹雨。 

相逢草草,争如休见,

重搅别离心绪。

新欢不抵旧愁多,

倒添了、新愁归去。


8.17【毓·文化】七夕,比心~1193.png


《七夕二首·其一》

明代

玉露金风报素秋,穿针楼上独含愁。

双星何事今宵会,遗我庭前月一钩。



《惜秋华·七夕》

宋代吴文英

露罥蛛丝,小楼阴堕月,秋惊华鬓。

宫漏未央,当时钿钗遗恨。

人间梦隔西风,算天上、年华一瞬。

相逢,纵相疏、胜却巫阳无准。 

何处动凉讯。

听露井梧桐,楚骚成韵。

彩云断、翠羽散,此情难问。

银河万古秋声,但望中、婺星清润。

轻俊。度金针、漫牵方寸。



2006年,七夕节入选*********

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留住文化根脉,留住文化记忆和乡愁。

坚定文化自信,凝聚中华文化力量!

分享到:
0

友情链接: ******教育部   |   人民教育出版社   |  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   |   吉林市教育信息网   |   吉林市人社局   |   
地址:松江中路101号    联系电话:0432-64833505    传真:0432-64833505
关注我们
吉ICP备06002830号     版权所有:吉林毓文中学